清朗网络 | “网红医生”野蛮生长,多方协力共筑新生态
近年来,借助短视频平台,一批“网红医生”迅速崛起。然而,内容失真、贩卖焦虑、无资质科普、隐形营销等乱象频发,不仅误导公众,更侵蚀医疗科普的专业性与公信力。对此,各方开始协同行动,推动医疗科普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。
监管部门:出台规范,划定红线
面对“网红医生”乱象,各级监管部门积极回应,从地方到国家层面系统推进治理。上海、四川等地率先出台“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”,明确健康科普中的禁止行为,划定专业底线。与此同时,网信办持续开展“清朗”专项行动,集中清理虚假信息、低俗内容,进一步净化网络生态。
网络平台:强化审核,落实责任
网络平台应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,建立健全医疗健康类账号资质审核与内容管理制度。严格审核创作者资质,并在其主页清晰公示;结合 AI 识别与人工审核,对违规内容采取限流、禁言、封号等阶梯处置;完善投诉渠道,及时响应用户反馈,共建清朗医疗科普生态。
MCN 机构:加强自律,规范签约
MCN 机构应强化内部审核机制,加强对旗下创作者的管理与培训,确保其内容符合法律法规。建立内容审查流程,杜绝夸大宣传、虚假广告、营销误导等行为,推动行业自律。
医生:珍惜声誉,坚守专业
医生从事网络科普时,应自觉维护医学严肃性和职业荣誉,不越界、不炒作、不制造焦虑。积极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,抵制流量至上行为。
普通网民:需练就“火眼金睛”
广大网民也应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,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与判断力,避免被所谓的“神医”或“偏方”所误导。面对海量信息,可通过三招快速识别真伪:
第一招:查资质。先看其账号是否进行了资质认证,必要时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身份。还要注意其执业范围,警惕医生跨界行为,如内科医生讲儿科知识。
第二招:看内容。医学科普的本质是传递知识,而不是制造焦虑。医学没有绝对答案,号称“包治”的一定有问题。科普视频里反复出现购买链接或付款码的,基本可以判定为营销号。
第三招:辨场景。“网红医生”的作用是科普知识,而不是诊疗。如果发现医生在讲解时推荐产品,或传授一些奇怪偏方,需高度警惕。
“网红医生”应是医学知识的传递者,不应被商业利益侵蚀。从监管部门的大力整治、平台的技术防控,到 MCN 机构和医生的自律,再到网民的主动学习与参与监督,相信在多方协力之下,这场网络保卫战一定能打赢!
爱加速提供合法合规的静态网络安全接入服务,请勿将我们的产品用于任何违法违规行为。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人人有责,爱加速与大家一起携手守护网络精神家园!




